韓同讲解足厥阴肝经14穴
一、经脉循行:
《灵枢·经脉》:肝足厥阴(“厥”义为尽、终止。《素问·阴阳离合论》谓“厥阴根起于大敦”,王冰注:“原尽也,阴气至此而尽,故名日阴之绝阴”)之脉,起于大趾丛毛之际(丛毛又叫三毛,指足趾第1节背部汗毛丛生的部位。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外侧,趾甲角旁开0.1寸(如韭叶宽)),上循足跗上廉(足厥阴肝经行于第1、2跖骨之间,太冲穴就位于第1、2跖骨结合部前方的凹陷处),去内踝一寸(足厥阴肝经行于内踝前,中封位于商丘与解溪连线之间,胫骨前肌肌腱的内侧凹陷处),上踝八寸,交出太阴之后(足厥阴肝经在内踝上8寸之下行于太阴之前,此后则行于足太阴、少阴之间),上腘内廉,循股阴(又称阴股,即股的内侧,与髀阳相对),入毛中,环阴器,抵小腹,挟胃,属肝,络胆,上贯隔,布胁肋(肝居胁下,是从脏器位置言,足厥阴肝经亦分布在胁肋处),循喉咙之后,上人颃颡((hángsǎng):“颃”指喉咙,“颡”指额部。“颃颡”指咽与鼻相通的部位,即鼻咽部),连目系,上出额,与督脉会于巅(足厥阴肝经上达于颠,并交于督脉的百会穴)。
其支者,从系下颊里(颊里指口腔的内侧,足厥阴肝经分布于口腔及唇的内侧),环唇内。
其支者,复从肝别,贯膈,上注肺(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在肺中连接,十二经脉完成气血流注一周的循环)。
循行路线:起于大趾外侧端(大敦),沿足背第1、2跖骨之间上行(行间、太冲),经内踝前1寸(中封)处,沿胫骨内侧面中央上行(蠡沟、中都),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的后面,行于腘窝内侧(膝关、曲泉),沿大腿内侧中间上行(阴包),进入阴毛中(足五里),环绕阴器(阴廉),上抵小腹(急脉),进入腹腔,挟胃旁,属肝,络胆(章门、期门),穿膈肌,布胁肋,沿喉咙的后面,向上进入鼻咽部,连目系,上行出于额部,与督脉会于头顶的百会穴。
面部的支脉,从目系发出,下行面颊内侧,环绕口唇内侧。
腹部的支脉,从肝发出,穿过膈肌,上注于肺,接手太阴肺经。
二、循行总结:
(1)从足走头。
(2)足厥阴肝经行于足背之上(属阳),在内踝上8寸之前行于足太阴脾经之前,与督脉会于颠顶,体现了阴尽阳生的特点。
(3)与前阴联系密切,除经脉“环阴器”外,其络脉“循经上睾,结于茎”,经别“上至毛际”,经筋“结于阴器”。
(4)属肝络胆,挟胃,注肺;系目系,循颊里,环唇内。
(5)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。
三、经脉病候: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《灵枢·经脉》:是动则病,腰痛不可以俯仰,丈夫(泛指成年男子,《春秋谷梁传·文公十二年》:“男子二十而冠,冠而列丈夫”)㿉疝(tuí,古人认为疝病有七种,即冲、狐、㿉、厥、瘕、㿗、癃。㿉义为坠落会降下。“㿉疝”指阴囊肿胀、疼痛),妇人少腹肿(少腹部胀痛,如痛经,多属肝郁气或寒凝肝脉),甚则嗌干(足厥阴经“循喉咙之后,上人颃颡”,若肝火亢盛,循经上炎则为咽干,常伴有口苦),面尘脱色(病机与足少阳胆经的“面有微尘”相似,但病情更严重。肝主疏泻,助脾胃生化气血;肝又分泌胆汁,助脂类代谢。若肝病日久,气血生化不足,不能上达头面,则面部如蒙尘垢,无色无泽。多见于慢性肝病,如慢性肝炎、肝硬化、肝脏肿瘤等)。是主肝所生病者,胸满(即胸胁苦满。足厥阴肝经布胁肋,若肝郁气滞则胸胁胀满不舒,可见善太息。又因足厥阴肝经注肺,若木火刑金,或肝气犯肺,亦可见胸满,伴有咳嗽、痰中带血等),呕逆(呕指呕吐,逆为呃逆。足厥阴肝经“挟胃”,若肝气犯胃,则见呕吐、呃逆),飧泄(飧sūn,古义有三。①晚饭,《说文解字》“飧,夕食也”。②熟食、剩饭,戴侗《六书故·工事四》说:“古者夕则馂(jùn,吃)朝膳之余,故熟食曰飧”③简单的饮食,也专指水泡饭,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说:“飧饭,即水饭也。主治热食,解渴除烦”。“飧泄”即大便溏薄、泄泻,大便中有未消化完的食物),狐疝(即腹股沟疝气。由于肠腔的一段沿腹股沟坠入阴囊,轻者伴随体位而变化,可自行还纳,重则嵌顿。张从正《儒门事亲》说:“狐疝,其状如丸,卧则入少腹,行立则出少腹入囊中……此疝出入上下往来,正与狐相类也”),遗溺,闭癃。
四、临床应用:
365站群(1)肝胆病:胸胁胀满、疼痛,善太息,抑郁或烦躁易怒。常用腧穴为行间、太冲、蠡沟、章门、期门。
(2)脾胃病:胃脘胀痛、呕吐、呃逆、腹痛、腹泻等。常用腧穴为大敦、太冲、章门、期门。
(3)神志病:烦躁易怒、抑郁、失眠多梦、癫狂、癔症等。常用腧穴为大敦、行间、太冲、曲泉、期门。
(4)前阴病:阳痿、阳强、阴缩、阴痒、阴囊肿痛或湿疹等。常用腧穴为大敦、太冲、蠡沟、曲泉。
(5)肾、膀胱病:癃闭、遗尿、小便失禁、淋证等。常用腧穴为大敦、太冲、蠡沟、曲泉。
(6)疝病:阴囊肿痛、腹痛、小肠疝气等。常用腧穴为大敦、太冲、蠡沟。
(7)目、咽喉病:青光眼、近视、视网膜病变,梅核气、咽干、咽喉肿痛等。常用腧穴为行间、太冲、蠡沟。
(8)面颊、口腔病:面瘫、面痛、面肌痉挛、黄褐斑;口腔溃疡等。常用腧穴为行间、太冲。
(9)妇科病:痛经、月经不调、崩漏、赤白带下、阴挺等。常用腧穴为大敦、行间、太冲、蠡沟、曲泉。
(10)腰痛:肾绞痛、急性腰扭伤等。常用腧穴为太冲、蠡沟。
(11)外经病:颠顶痛,胁肋胀痛,下肢内侧中间厥冷、疼痛等。常用腧穴为行间、太冲、曲泉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